集團地址
德陽市千山街三段87號(中國教育報,2016年7月5日第五版)
當前,我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已是不爭的事實。發展應用型高校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已列為國家戰略,這也是國家和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出臺以后,部分本科高校或本科高校中的部分專業正在有序地開展向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轉變。但總體轉型較慢,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很好地回答三個問題:應用技術大學的使命是什么?辦學形態標準是什么?實行怎樣的體制、機制?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也面臨瓶頸,沒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職業和崗位需求設置專業;二是多種來源建設師資隊伍;三是多元主體辦學、多種形式辦學;四是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特征的教育教學運行機制。要解決好以上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推進應用型高校形成辦學特色。
一是應用技術型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應有重點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應“逆向革命”,從產業需求出發,明確辦學發展方向,以地方優勢主導產業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以產品和技術研發為主的中心,再設置專業,培養以技術應用推廣為主的技術人才,最后形成專業群或學科群。形成滿足地方需求、體現地方特點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專利問題和專利或技術向產品轉換、推廣問題。而高等職業院校,要以地方優勢主導產業中小微企業需求為邏輯起點建設專業,根據企業崗位需求,校企合作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動手能力強、具備職業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應用技術型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應遵循職業規律助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應用技術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與普通教育有所不同。這已為很多發達國家所驗證,也是國家決定建立職業教育學制體系的原因。因此,一系列相配套的改革應抓緊推動,如從幼兒抓起,植入職業教育基因;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在全社會倡導不唯學歷論;建立通暢的轉段升學渠道等。一方面改革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升學體制與機制,改革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和標準;一方面探索中職與高職“3+2”或“3+3”分段培養、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等學制改革。
三是應用技術型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應順勢而為積極開展校企一體化建設。從國家層面,應盡快修訂出臺《職業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配套政策,從國家制度層面解決好各級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各自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權、責、利。出臺《校企合作條例》,明確職業人才培養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在建設用地、經費保障、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把大型骨干企業(集團)作為技術產品研發和職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鼓勵企業入股應用技術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與推廣;鼓勵企業入股職業院校,共同創建企業,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成才,形成“前店后校”式的辦學格局。
四是應用技術型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創新改革應突出科教、產教對接。當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仍舊單一,主要看學術論文發表、科研立項等情況,這種狀況應予改革。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科研應鼓勵高校與企業結對子、建中心,將科研原創與成果轉化作為這類高校的評價重點。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則應側重在對接企業崗位的同時,提升畢業生未來轉崗的“就業力”、職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在產教融合的前提下,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方案,以產業引導專業,專業服務行業,行業促進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系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現代教育集團理事長)
原文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7/05/content_459110.htm?div=-1
PDF下載: uploadfile/202005/ZGJYB2016070505.pdf